会计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考后填报志愿很关键考生千万别被假热门 [复制链接]

1#

高考志愿是考生在填报工作时指向与意愿的体现,也是高校、专业录取考生的依据。志愿填报的最直接结果或者说目标就是一个考生从高中进人大学,但是从一个人的职业之路和人生之路的角度来看,进人大学并不是一个结果,而仅仅是个人成长之路上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目标,才有可能熬过辛苦的当下。每个人给自己树立的目标都有可能是不相同的,有的人为了梦想而努力,有的人为了现实而奋斗,但是,回归到生活面前,绝大多数人都是要工作、就业的。因为工作和就业是实现包括梦想和现实在内的一切目标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志愿填报工作应该从生涯规划出发、以就业为导向。

至于学习,中国早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现在流行的叫“终身学习”,其实无论哪种描述,说的道理都是人应该让学习成为持续的、贯穿一生的过程,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在使得自身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而学习可以粗略分为在学校学习以及不在学校学习两种。在学校学习因为时间相对固定、内容系统性强、其他因素干扰和影响小等特点而成为绝大多数人获取知识最多、知识体系最完整、个人提升最快的时期。但是,不同的人在校学习的时间长度是不一样的。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就想好进人什么样的院校、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以及在校学习的时间长度是一种有规划的选择和做法。

从数据上看,我国年新生儿约为万人,而年报名高考的考生约为万,考虑到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是说相当于约四分之一的青年没有进人高中就读或者没能够顺利进人高考报名阶段,这一部分青年要么直接进人社会工作,要么经过职业培训之后进人社会工作;而目前我国高考升学率已经超过82%,部分省份已经超过90%,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没有进人高校就读,相当于大学的毛人学率接近三分之二,在百万扩招的政策背景下升学率再提高8-10个百分点也是必然现象。

最近几年我国每年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已经达到76万人并且仍在增加,相当于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有机会进人研究生阶段学习,而三十年前全国本、专科录取总数也不过是60-70万人。当前青年人群的学历在普遍而迅速的提升,一方面看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资本和基石,另一方面看也体现出当前时代青年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从上面资料看,无论是读完初中、高中就工作,还是经过3~5年本、专科学习或者再增加几年完成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最终都是要就业的。

即便是发了很多论文做完了博士后留在大学开展教学或者科研工作,那也是就业。也就是说,无论在学校学习时间是长是短、学习历程是难是易,最终都要就业。那么,以进人大学为目标的志愿填报工作也应该以就业为目标,让学习、填报都围绕在“就业”这一目标进行是更容易达到较高的工作效率的,人生也更容易做出大的贡献,换个角度看就是通过更少的浪费而获得跑赢竞争对手的结果。

1.热门专业的真伪分析

很多考生和家长在进行志愿填报的时候热衷于追逐热门专业,热门专业因为社会需求大、开设院校多、招生数量多、工作待遇好等原因受到喜爱属于正常现象。但是“热门专业”也有“真热门”“伪热门”“过气热门”和“准热门”之分,编者对年部分高中毕业生的意向专业进行了统计,以便用数据说明在考生和家长心中的“热门专业”到底有哪些。统计对象涵盖了省会城市、副省级非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市县区,统计对象既有成长于城市环境的青年,也有生长在乡村地区的青年,具有一定代表性。

从调查来看,部分专业(类)覆盖了占采样总人数86.14%的第一意向专业(类)。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超过22%的比例成为考生意向中的超级热门专业,经济类(含金融)、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会计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五个专业(类)也均被超过5%的统计对象设置为第一意向专业,其热度可见一斑。

(1)举例分析“真热门”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在就业率、就业数量、就业待遇上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统计资料显示,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率遥遥领先,超过全国本科生平均就业率,位居所有专业就业率前列;其每年的招生数量也仅次于英语专业和会计类专业而处于第三的高位置;至于初毕业薪资待遇则处于全国最高水平,连续多年,本科平均就业薪资接近元/月,约高出全国本科生平均薪资水平四分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是毫无疑问的热门专业了。

但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对口就业”程度并不高,这也是很多家长和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容易忽视的一点。因为热门专业诸多美好的特征,必将吸引一些本来不适合学习这个专业甚至不喜欢这个专业的同学加人进来,这一部分同学一般是无法对口就业的,还有就是热门专业不仅获得了家长和考生的追逐,其实也受到了高等院校的追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是高校开设较多、扩招力度较大的专业,这就造成了培养规模大于就业市场需求的状况。所以希望家长和考生在选择热门专业的时候一定要在充分考虑是否适合就读相关专业,以及热门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这一现实之后,再进行理性决策。

自动化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很多倾向于工科专业考生比较靠前的意向。自动化类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甚至可预期的未来时代的基础学科,是具有持续需求和持续发展空间的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则是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更有可能是未来科技发展不得不依赖的基础技术,即便进人光信息时代,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从就业角度看,自动化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93.2%和93.0%,就业率水平均高于全国本科平均就业率。

从就业数量看,自动化类能够进人全国前三,电子信息类也能维持在前十名左右的位置;而薪资待遇上,自动化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则是仅次于计算机类专业,分别处于前三的位置,分别高于全国本科平均薪资水平15%左右;自动化类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薪资待遇长期跟踪数据表明一般在就业三年后薪资涨幅能够维持在75%~90%,总收人依然能够维持在前五名的位置,虽然自动化类和电子信息类就业数据和持续发展空间都比经济类(含金融)要好,但是因为工作条件可能要辛苦一点儿,所以在热度上略低于经济类(含金融)专业。不过自动化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是真正具有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但是家长和考生在选择本专业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这样有发展的专业,其知识体系存在持续更新需求,需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2)举例分析“伪热门”专业

经济类(含金融)专业是前几年名副其实的大热门专业,如今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转型的实施,使得这个专业逐渐趋于理性了。但是,其在家长和考生心目中的影响是存在“惯性”的,虽然就业市场传递的信息是此专业在逐渐“遇冷”,家长和考生却没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经济类(含金融)专业的结业特征体现为:就业率低于全国本科平均就业率;对口就业率远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连续多年成为对口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经济类(含金融)的对口就业率在主要本科对口就业率排名中连前30都无法进人。

至于薪资,经济学本科毕业生薪资略低于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薪资,金融学略高于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薪资,收人属于“不温不火”的水平;就业量上最近几年也都是徘徊在前30名左右的位置,而经济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的招生数量则可以进人全国各专业的前十,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类(含金融)属于填报阶段家长和考生心目中的热门专业,但是在就业市场上则没有充分体现出热门专业的特征,已经从曾经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当下的“伪热门”.对于具有“伪热门”特征的专业,家长和考生在选择的时候要尽量谨慎一些才好,如果能进人水平较高、专业实力较强、就业水平较高的院校就读是最好的,如果进人的院校水平不高、专业实力不强、就业水平一般的话,那么是不是还要坚持此类专业就另当别论了.

(3)举例分析“过气热门”专业

会计学专业应该是许多年前的热门专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大量非公企业涌现,使得会计学专业的人才炙手可热,加之其属于工作环境良好的非体力劳动工作,更是被一些“求稳”型家长和考生追逐。但是,也正因为这个专业曾经火热无比,导致大量院校开设此专业或扩大办学规模,如今会计学专业已经成为培养人数第二多的专业了,而就业数据上传递的信息可并不那么乐观。

虽然会计专业是招生规模第二大的专业,但是其就业率却是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的;薪资待遇更是连前50都无法进人,远远低于全国本科薪酬的平均水平;对口就业率更是低得很,与招生计划相比而言工作岗位明显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而且事实上很多会计岗位是被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占据着,原本就业岗位缺口就很大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挤进来,使得会计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变得更不乐观了。

最令人吃惊的是金融工程、审计学、财政学、经济学、金融学毕业生承担会计工作的平均薪资比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还要高一些,也就是说会计学这样的专业,也许曾经是“热门专业”,但是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就业上,不仅不热而且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冷”,属于典型的“过气热门”专业,家长和考生在选择这类专业的时候,如果不是主观意向极其强烈或者能够进入较高水平的院校,那么就要尽量谨慎一些才好。

(4)举例分析“准热门”专业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进人热门专业并不意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对外交流已经成为各领域的常态,全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都在持续增加。但是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因为招生数量巨大,所以就业率并不高,英语专业的就业率基本与全国本科平均就业率持平或略低于全国本科平均就业率;从薪资待遇上看,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平均薪酬略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但是法语等非通用语种(亦有称之为“小语种”的)专业的薪酬是高过全国本科平均薪酬很多的,非通用语种中日语专业的薪资水平也是比较高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就业满意度也是比较高的,可以处于所有专业中前十的位置。

目前外语类专业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不是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和工作对象的话,那么学生要尽量在所学语言之外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因为绝大多数时候语言毕竟仅仅是一个工具,其使用领域和范围可能会涉及许多其他专业的知识,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在高校学习的时候尽量辅修一个其他专业,可能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令我们欣喜的是现在已经有部分院校开设“语言十专业”了,而部分水平较高的院校也纷纷开设带有语言强化功能的专业了,这都是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做法,考生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