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789140.html作者简介
高永健,男,秦安县安伏村人,号陇右农夫。先后在《商业会计》、《财会研究》、《供销会计》、《甘肃民建》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在《中国商报》、《中华合作时报》、《甘肃经济日报》、《西部商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甘肃商报》、《甘肃民建》《今日头条》等发表散文、随笔、杂感、时评、小小说40余篇。其中:散文《菊花茶》获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散文大赛二等奖;杂文《给亏损厂长的一封信》、《公厕大厦建议》分获甘肃省第15届优秀杂文一等奖、第18届甘肃省优秀杂文二等奖。
高永健作品
地契无言诉灾荒
高永健
这是一张晚清时期的地契(土地买卖契约),也是我家现存资料中唯一加盖官印的地契,用毛笔工整地书写在细软的棉纸上,韧性和柔性非常好。虽然年久残破,但主要内容仍然比较清晰。至今一百余年,摸起来手感依然非常舒服,如同细绸软缎。光绪初年,刘遐龄由中人(介绍人)伏某等三人帮助联系买主,并与亲房刘某当堂共同见证,因旱灾将自己此前已经典当,又过期无法赎回的土地,与高某签订土地买卖协议,以大钱串出卖。钱款当堂交清,高某随地承纳该宗土地税赋——原粮肆升九合。地契详细记录了土地位置,下籽数量,并重新确认了四至边界以及有无遗粮。中人、立约人、亲房、书写人均画押确认,县丞加盖官印,今后即按此缴纳粮款税赋。契约最上面有一“高”字,也许是高姓买受人保留的一份。古代地契是否也如今天的合同一样,也是一式三份,双方及官府各执一份呢?这份契约写得非常规范,是遵照官府格式书写的。字迹清晰舒展,表述简洁明了,估计是当时职业书写人所为。通渭是全国有名的书画之乡,源远流长,并非徒有虚名。由于契约的纸张不是官方颁发的标准纸张和版式,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买卖双方来到代书摊位,口述原委,由书写人代写的地契。经过官府核验并交税后,加盖了通渭县丞之印。盖印的地方分别是交易日期、价款金额、纳粮数量、土地位置。县丞在价款和纳粮两处文字旁划线,既是确认,也是提示。这张契约,反映了当时通渭县的自然灾害、土地价格、农业税赋。我不得不认真反复阅读,希望从中找到一百多年前签订这份地契的情景。但地契记载的信息非常有限,仅能说明这是一份土地买卖契约,而我更希望知道变卖之时、变卖之后的故事。可惜我无法穿越时空,只能在网上反复查阅资料,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笨拙地解读事件的原委。官印出现在地契上,着实让人思考了一番。当看到“纳原粮肆升九合”时,恍然明白,加盖官印,源于税赋——纳粮。县丞依据地契确认纳粮数量,尽职尽责,确保税赋应收尽收。经查资料得知,加盖官印的契约一般称为“红契”,即地契要送交官府,以此缴纳税银后,由官府粘贴完税凭证——契尾,并加盖官印以示入库。但这份地契左边并未附契尾,却有明显撕掉的痕迹,也许是后来有人觉得契尾有收藏价值,于是撕下拿走,以至于连契约也撕掉一绺。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份卖地契约上有三个中人,并有亲房当堂作证。每个人名下面以“十”字画押,证明双方当事人、见证人对事件的认可,相当于现在的按指纹和手印。难道当时卖地必须要有亲房画押?查阅后发现,清代土地交易,有先亲房族人地邻的“乡规”。卖地时需先遍问叔伯弟侄等有优先购买权的“亲房”。之后依次是由亲及疏本家族人、姻戚、承典、承租人及地邻,否则即会引起争端。问遍亲戚朋友依然找不到买主,往往会找中人(说合人)联系买主。中人还是双方契约的见证人,并在契约上签名画押,增强契约效力。书人,即代书契约的人出现在地契上,并画押作证,是这张地契不同于其他地契的主要特征。我不免瞎猜,也许书人是县丞或师爷的关系户,如同现在的红顶中介,为县丞或师爷打工。他在地契上签字画押,可以提高名气,独揽生意,混口饭吃。由于契约的年月部分残缺遗失,无法知晓契约的签订时间。为了推断地契的大概时间,我根据卖地原因——旱,并结合契约的规范程度,查阅了年前后秦州即现天水的旱灾记录,可以断定这份契约的时间大致在年前后,或者年—年丁戊奇旱之时。连年的旱灾,致使草木不生,稼穑难成,饥馑蔓延,一家人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填饱肚子,大多数人家不得不变卖家产田地,妻子儿女,甚至铤而走险,或流浪他乡。即使这样,也仅仅只是延口残喘,不知道能否坚持到龙王慈悲开恩的哪一天?现在,我们生逢盛世,正处于一个物质与精神十分丰富的时期,人们似乎逐渐忘却了饥饿的伤痛,远离了饥饿的威胁,忘记了“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家训。卖地的人是为了活命,买地的人也是以命相*。如果旱情继续,对于那些中小地主,照样也逃脱不了卖地的命运。即使大户人家,也会因为缺乏劳力,田地无人耕种,难保来年收成,也将面临饥馑之灾。也许,卖地的人家正是这样的乡绅。这块地没有以亩计量,也许是因为地块比较零散杂多,沟壑凹屲,无法计量,也无需计量,比较符合通渭山地特点。这么大的地块,除了典当因素之外,价格不过大钱六百串,是因灾年贱卖?还是源于贫瘠之故?从下籽的数量可以看出,产出低下是价钱便宜的主要原因。如此贫瘠的土地,要养活一家人,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又遇到旱灾?越是贫瘠的土地,越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这张地契记载的姓名看,刘姓人家取名十分讲究,老人叫刘遐龄,三个孩子分别叫刘灼、刘烇、刘炤。名字取得真好,红红火火。他们要么世代的读书人家,要么小而富足的殷实之家,或者兼而有之。因而每每阅读至此,我的内心便会五味杂陈。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会出卖自己视为命根的田地呢?几亩薄田,是一家人的生计来源,生存之本。春播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耕守着这块田地,播种希望,收获喜悦,顽强的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然而,突如其来的旱灾迫使他们不得不卖掉这块田地,卖掉田地之后,他们又将如何生活?是寄人篱下,聊以生存;还是背井离乡,远走他乡?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学生作文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联及个人照片,(在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