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9美院毕业展艺术人文学院 [复制链接]

1#

序言/Introduction毕业,又一次学术启航!——写在艺术人文学院届毕业展之前杨振宇时光如梭。艺术人文学院每一届的毕业生,从刚刚入校的“回望湖山,艺术前行”,直到毕业季的论文写作与答辩冲关,在山水自然与艺术人文的世界里,逐渐养育出对这所学院无限丰富的记忆与眷恋,也逐渐发现了一个遥远的陌生的自己。回想年,蔡元培先生选址西子湖畔孤山,创国立艺术院,同珍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及“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西泠印社毗邻而居,由此开衍出这座城市百年来的文心艺*,养护了一种宏阔辽远的历史与全球视野。这所中国最早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自创立伊始,就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确立了艺术与人文相互激荡、彼此交汇的理想和风骨。近百年来,中国美术学院一直抱持“学院是为研究学术而设,是为追求一种纯粹严格的独立学术而设”的理念,同时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发动机与思想库,也以“改造民心,藉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为现实目标。如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与智性追求,强烈的社会关怀与使命意识,这两个历史性方向上的多元互动,构成了今日学院崇高的声誉与地位。这个表面看似悖论的理念与目标中,也隐含着一个历史悠久的“书斋革命”的传统,让人不禁想起学院首届哲匠大奖获得者范景中教授所爱引用的歌德名言:“他们静静坐在书房里坚持工作,细心照料着科学和艺术的神圣之火。”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史论研究,也一次次地贡献了“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模式”、“学术作为一种社会能量”等重要的观念,不仅构成了艺术人文学院的学术传统,也深深影响了国内的艺术生态。中国美术学院重视艺术史论的建设,另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即如何原滋原味地介绍与吸收西方最好的艺术史学观念,进而重铸中国自身的艺术史学体系。这个传统,远可以追溯至年,滕固先生德国留学回来后不久任我院院长之时。最近则是在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曹意强,重返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一名国际性学者,曹意强恪守如下信念:“惟有同时努力做出与中西两大艺术传统相匹配的学术成果,才能促成两个世界相互间的平等理解。”有所不为而又无所不容,这正是学院的学术抱负与学术境界。艺术人文学院每一届的毕业展,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传统。首先,毕业论文将以概要的形式在橱窗进行常规陈列,展示长达一个学期。当其他专业的毕业展已经撤展的时候,艺术人文学院的橱窗里,还依然持久散发着学子们思想的热量。对于其中的优秀论文,学院还会将其发表于《艺术人文学刊》、《艺术史与观念史》等学术期刊。这既是对学生学术研究的肯定,也是与其他院校保持交流的方式。一届届毕业生论文选题的积累和学术的推进,逐渐形成了艺术人文学院优良的学术传统。今年,我们更是与浙江美术馆等机构合作,打造“艺术人文之旅”学术报告会。该系列报告会以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为契机,特邀请学院博士毕业生在校外举办公共学术讲座,组织学院硕士与学士毕业生在校内举行专场学术讲座,旨在充分展示优秀毕业生的学术风采,开启艺术人文学院独有的毕业季模式,并建立起学院内外的智性互动。真正的学术,一定也是社会能量。通过论文报告会,希望每位毕业同学都能通过论文收获思想的智性,也同时充分感受行动的力量,意识到论文本身的思考、写作、交流、论辩、报告会……就包含着理智与情感的丰富投入。同时也意识到,毕业不仅仅只是一篇论文,更是一种学术综合能力的展示与检阅,既开启一生的学术新阶段,也是将自己的学术探索与大家一起分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文报告与毕业展示,是为所有毕业生精心准备的一场学术成人仪式!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毕业的欢庆,更是学院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是学院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于是,又一届毕业生,带着学院深深的祝福,再次学术启航!Part1西湖美术讲坛:艺术人文之旅系列讲座

6月1日-2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携手浙江美术馆,共同举办“西湖美术讲坛:艺术人文之旅系列讲座”。王照宇、吴京颖、赵晟三位博士生分别就各自的论文研究进行了专题报告,吸引了来自校内外的大量听众。讲座由孔令伟教授主持。

王照宇的《奕世尚古—明代中期无锡华氏家族古书画鉴藏研究》,以近年来旅居海外的华氏后裔所捐献的家族文物为中心,深入研究了诸多华氏收藏家行状、藏品与藏印、藏品的鉴赏与流动等内容,为我们理解文人家族与文人画之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吴京颖的《19世纪中期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之旅》,以《艺术指南》[DerCicerone]为线索,对青年时代的布克哈特,及19世纪中期德语国家的文化面貌做了深入研究和介绍。《艺术指南》诞生于年,在不同读者眼中展现了丰富的面貌。19世纪的旅行者视其为随行实用手册,艺术家称其为“艺术的故事”,文学爱好者则把它当作审美教育的指针……此书开辟了专题文化史研究的范例,对后世各类物质文化史研究影响深巨。

赵晟的《苏州画家*向坚与万里寻亲图》讨论了一个富有意味的主题。明末清初,苏州画家*向坚远赴云南寻亲,迄顺治八年()十二月,至顺治十年()六月奉亲归里,期间越三年,行程二万六千余里。回乡后,*向坚以寻亲途中见闻写成《寻亲纪程》出版,并以云贵山水为主题绘制有多种题材的《万里寻亲图》,因其风格写实,具有很强的“临场感”,同时又因其“孝子文本”的特性,受到世人的称赞和推崇。赵晟就此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的阐述。

Part2艺术人文之旅|优秀毕业论文报告会

年6月5日下午,“艺术人文之旅:优秀毕业论文报告会”在南山路校区1C举行,陆天嘉、陈涵、高泽、许溪四位硕士和陈南汐、刘子阳两位本科毕业生分别做了毕业论文的报告分享。报告会由吴敢教授主持。

陆天嘉的《艺圃志:明末清初的园林与士人的艺术生活》着眼于艺圃在十七世纪的历史,并试图通过这座园林提供明清之际艺术史的特别视角,尝试以艺术史的方法、文化史的眼光考察这一时期艺圃四代园主的园居生活,包括他们对园林的修建、园中的艺术活动等。

陈涵的《建构现代艺术的美国身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两次美国艺术展览()》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ofModernArt,MoMA)中的两次美国艺术展览:《美国绘画和雕塑:-》和《美国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为例,试分析以阿尔弗雷德·巴尔为核心的MoMA第一代策展人,是如何以展览行为来建构现代艺术中的美国身份。

高泽的《从“春社醉归”到“田畯醉归”——意象的内涵与转变》旨在解读与诠释《田畯醉归图》和《春社醉归图》。“田畯醉归”描写的是一田官接受乡民敬酒后骑牛而归的场景;“春社醉归”描写的是春社醉散后,乡间野老骑牛而归的场景。此二题材看似毫无关联却对应同一意象,究其原因,与此意象在作画中的独具匠心、观画中的有意解读有关。

许溪的《“和平鸽”入东土记——和平思潮与中国美术史中的现代视觉符号》的叙事主线围绕“和平鸽”的文化意义及视觉符号在我国的传播、接受及艺术创作过程。

另外,陈南汐的《18世纪前后英国对中国造园术的接受与转译》梳理这一时期英国对中国园林的争议,讨论“中国风”盛行背后英国园林观念的演变。

刘子阳的《唐孙过庭与书谱相关问题研究》通过“孙过庭署名作品研究”及“《书谱》相关问题研究”两个部分的思考与分析,对初唐书法家孙过庭的署名作品、生平活动情况以及《书谱》成书时间、传模过程等问题进行补充。

Part3

艺术人文学院毕业论文展

毕业展的第三部分,是毕业论文的展示。一篇篇毕业论文的概要,陈列在长长的橱窗内,充分展现艺术人文学院广阔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陈列时间为一个学期,欢迎观摩,驻足沉思。

最后,祝愿届所有毕业生,带着学院深深的祝福与期待,接过学术接力棒,再次扬帆启航。

艺术人文学院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脉深厚,秉持蔡元培倡导的“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既是国际艺术史学研究的重镇,又以重建中国艺术研究为己任,是当代中国”艺术智性与新人文教育”的建设高地,名师荟萃,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艺术科学”观念,为我国的艺术学研究奠定教育根基。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年成为全国首批美术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年招收首届史论本科生;年获浙江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年获批文博专业艺术硕士招生点。年获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院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地位崇高,年获评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在教育部年发布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

编辑|王思凡胡心云

审核|杨振宇徐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