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陈伟斌
7月3日,云南省昆明市北清实验学校举行了一场小学生论文答辩会,该校是云南省首家开展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会的学校。论文答辩内容包含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中国女子服饰变迁探讨、秦始皇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看到该小学的这项举措,笔者觉得其出发点是真挺好的,也有一定创意,从宣传上来说,也是一项挺有“亮点”的作业。但真的有这必要吗?至少从网友的留言反馈来看,显然尚待商榷。
笔者之所以认为出发点好,是因为看到这些答辩内容,都和当下社会热点相关。经历过论文撰写的人们都知道,写论文不仅需要创新思考模式和切入角度,更要通过大量的资料阅读和内容深究,来提升论文的整体质量,以展现作者的学术水平。相信学校的出发点,也是希望借此形式,鼓励孩子们多阅读多写作,提升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是,以“论文答辩”的形式来推进,是否合适?就像网友说的,此举是否太过于成人化?笔者认为,确实有点过了。
其实,督促、引导和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表达多思考,有很多方式方法,全国各地很多学校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可以借鉴。毕竟孩子还是孩子,他们需要以更为纯真和自然的环境,来培养真正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样才会对孩子们产生正向影响,促进青少年对阅读学习有正确的价值认知。像这种过于成人化的行为,就算最终让孩子走上了演讲台,也可能会对部分孩子产生逆向效果。
此外,笔者也想再问一句,这项“作业”到底是做给谁看?学校教育需要有创新亮点,但这样的亮点是否恰当?
坦白说,像这样的“论文作业”,如果说没有家长帮忙,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家长真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其中很多内容都是由家长代劳,那么这份“论文作业”也就失去了意义,成为了一套只是为了做而做的“应付性产品”。就这样的产品,会有好的“用户体验”?
教育形式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下必须坚持的。但同时,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能在返璞归真的前提下,做好内容上和实践上的创新,不哗众取宠、不形式主义,把作业做给孩子们自己看、让孩子们自己来评判,最终促进孩子们养成真正好的学习习惯,岂不更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