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北京玉树心连心电波连线心理救援系列心理危
TUhjnbcbe - 2020/7/9 13:22:00
太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玉树心连心 电波连线心理救援系列--心理危机干预实录


北京玉树心连心 电波连线心理救援系列--心理危机干预实录


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灾害以来,得到了北京市科协领导的密切关注。在周立*副主席的提议和指导下,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心理服务专家委员会以空中连线的形式,与青海交通广播《今夜我们在一起》栏目共同组织开展了玉树灾区心理救援工作。


北京市科协企业心理服务专家委员心理专家:赵玉萍


主持人:上一期我们听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今天我们请赵老师讲述一下四川绵竹灾区心理危机干预实录。在四川绵竹地震中一些幸存者从此变得沉默不语、恐慌担忧、不愿回家,多重危机深埋在心中。18日,走进绵竹灾区,见证了心理救助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他们和无数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一样,帮助幸存者重树生活的信心。 案例一:地震发生后,绵竹中学实验学校初一学生王震(化名)失去了在山区乡镇九龙镇幼儿园工作的母亲,本就内向的他变得更加不爱说话,父亲还忙碌在电力线路抢救一线,照顾王震的奶奶悲痛中也不知如何去安慰他。


实录:“你名字中的‘震’就是地震的震吧?”“嗯。”“那你能回忆一下地震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吗?”“我正在清理东西准备上课,突然就摇晃起来,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同学们都跑了出来,我也跟着出来了。”“安全后,你首先想到谁?”“奶奶。知道奶奶没事后,就想到妈妈,她在山上的幼儿园当老师,我总有种不祥的预感。当天晚上,妈妈生死不明,我就想起妈妈的样子,不停地想。


第二天知道妈妈已经去世了。”“知道妈妈去世,你有什么感受?她打过你吗?你恨过她吗?”“我想妈妈。妈妈打过我,也很唠叨。但我现在知道这都是为我好。”对啊!你要活得更好,妈妈一直在看着你呢!你就把我当作妈妈,拥抱一下吧!”王震一下趴到心理老师周玲的肩上,大声哭泣了五六分钟之久,呜咽着说:“老师,我知道了只有好好学习、好好做人才对得起死去的妈妈!”


心理专家:这个案例说明地震给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了深深的伤害,他们不愿去想,但又不得不想。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尽力去回忆当初的情形,并逐步加深,然后让他们把堆积的情感全部发泄出来,这可减轻很大一部分压力。


主持人:


案例二:绵竹市电力公司员工邓某,男,40岁,平时斯文少语。地震发生时,他在十楼,跟着人群风一样从楼梯冲下来后,身子全软了。现在地震已经过去一周了,邓某连家都不敢回,他随时都感觉地面在颤抖,根本无法投入工作。


实录:“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我怕再地震。”“其实并没有啊?”“是啊。但我心里总认为要地震。”“那你上楼的时候,试着走一梯、看一步,看看到底楼房动没动?”“嗯。”“然后深呼吸,你要不停地对自己说,没有动,真的没有动。”“其实我也不愿去想,但心理上总是不能回避。你说的办法,我会去尝试。”


心理专家:这个案例是说对于成年人的心理危机干预要采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则,恐慌、害怕深埋在成年人心里,难以消除。要尽力让他们回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态,用心做事去淡忘回忆。但对成年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将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


主持人:


案例三:绵竹市东北镇王某,女,25岁,地震发生时,王某正和婆婆在阳台上照顾2个月大的小孩,她连孩子和老人都没有顾,就冲出了楼房。当她反应过来准备返回时,楼房摇摇欲坠,婆婆这时抱着孩子向外冲,在楼房倒塌的一瞬间,把孩子推了出来,自己被埋在了废墟中。王某为自己当时的不理智而后悔,现在身体出现异常,全身疼痛,哺乳期不出奶水了。


实录:“好多人都带着孩子离开了,你怎么不走呢?”“我家就在这里。”“那你没奶水了,孩子吃什么啊?有奶粉吃吗?”“*府说要给我们发。”“我们已经给你带来了奶瓶和奶粉。其实你婆婆的死跟你没有必然联系,任何人在那种时候都会惊慌失措。不要再难过了。”“是,我也晓得。我只有带好孩子,让他健康成长,才能给死去的婆婆一个交代。”


心理专家:这个案例是说一些心理危机不仅表现在异常的行为上,有时也会在身体上表现。对于一些出现心理危机的个体,首先需要从情感上与他接近,让他信任你,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才能对“症”下“药”。


主持人:上一期我们听赵老师用实例讲解危机干预,今天我们请赵老师给大家讲讲危机干预的五大原则,请问赵老师心理救助者在对灾区人民施使危机干预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吗?有什么原则吗?


心理专家:当然有了


危机干预经过过去五十年的演变,已经证明确实能有效地减轻人类的痛苦。然而,和任何试图改变人类行为的其它活动一样,危机干预工作也有相应的危险。其中一个危险就是过早干预所带来的危险。过早干预可能不仅仅是浪费昂贵的干预资源,而且可能阻碍一些受害者的天然恢复机制。我们通过清楚地界定危机干预本身的性质,可能会避免过早干预所带来的危险。


创伤事件的高发生率以及随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高发生率证明,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需要提供紧急的心理支持。最近的一份总结得出如下的结论,在暴露于创伤应激的人当中,9%会患PTSD。 因此,需要开展紧急的危机干预。同样,也有许多研究发现紧急的危机干预有效。尽管人们开展危机干预的意愿很好,加上实际的需求和实际效果,但围绕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过早干预甚至是过于热心的心理干预的批评之声日渐增多。心驱使我们认识到需要紧急的心理支持,同时也认识到,暴露于创伤性应激是有功能残疾的创伤后遗症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上所述,仅仅有少数人会患上PTSD。一个可能的推断是个体存在天然的痊愈或恢复机制,另一个可能的推断是过早或过于积极主动的干预实际上会阻碍天然的恢复机制。我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为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机选择提供一个总的指导原则。


危机干预原则一:动员危机干预团队对严重的突发事件做出反应,然后针对观察到的痛苦体征或报告的症状(需要干预的依据)及功能障碍,积极实施最恰当的危机干预策略。需要提醒的是,危机是反应而非事件本身。不同的现象需要的直接干预策略不同。具体就是,直接运用危机干预技巧的前提是有依据表明一个人存在痛苦或功能障碍,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严重的突发事件)。如上所述,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并不是暴露于创伤事件的每个人都会患上PTSD。显然,一些个体对极端应激有天然的抵抗力。并且,许多经历创伤的个体有天然的自我恢复机制,不需要外来的心理支持。


危机干预原则二:不是急性痛苦的所有体征和症状都是有疾病意义的体征和症状!重要的是,危机干预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开展心理治疗工作公认的优先顺序标准。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区分哪些急性应激的体征或症状能够预测PTSD而哪些不能。1999年Everly在其论文中提到了那些预测因素,那些对应激的急性反应与1932年Cannon有关“身体的智慧”的规则一致,它们不太可能预测PTSD和随后的共病,仅仅是与经典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类似的反应。


危机干预原则三:应根据个体的需要开展具体的危机干预工作。伟大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医生William Osler男爵曾经说过,“在关注恶性疾病时,重要的是了解什么类型的人患这种疾病,而非这个人患哪类疾病。”再次引发争论的是,严重突发事件最重要的因素——危机反应的复杂性——在于这个人以及其对严重突发事件特有的反应。如同个性学家Theodore Millon所主张的那样,在处理个人经历时,一些个体以认知为取向,而另一些个体以情感为取向。以认知为取向的个体,当他们从危机中恢复时,他们往往不受或少受个人情绪的控制,能够获取解决问题和恢复自我控制方面的信息和帮助。反过来,以情感为取向的个体,倾向于从宣泄性的情绪舒缓以及以共情为基础的干预中获得心理成长。


危机干预原则四:危机干预的时机选择取决于心理上的准备就绪,而非实际逝去的时间。1981年Faberow和Gordon建立了一个模型,对于理解危机干预的“时机选择”比较有用。他们介绍了灾难的四个步骤:


1.英雄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在灾难发生后即刻出现,甚至也可能开始于对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影响的预测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保护生命和财产。


2.蜜月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乐观主义和感恩。意识到获救幸存下来是值得感谢的。常见祝贺的行为。


3.幻想破灭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最早始于灾后周,意识到灾害这一事情已经真的发生。当人们暴露出愤怒、沮丧,甚至采取措施进行指责时,就会有许多的“事后诸葛亮”。常常提出的问题是:“这次灾害为什么会发生?”宗教信仰可能会受到挑战。此时,哀伤阶段才真正开始;开始关注个人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显而易见的是停滞不前的现象。这个阶段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有些地方,灾后可能一直处于这个阶段。危机干预的目标就是推动这个幻想破灭阶段转变成最后一个阶段。


4.重建阶段:在这个最后阶段,成功地达到重建“正常的”常规功能的目的。尽管有关灾难的记忆不会抹去,但生活仍在继续。个人和社区的成长也在继续。


上面介绍的模式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共同反应,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任何危机过程中的心理历程。显然,我们可以尽力将这些阶段中的每个阶段持续的时间显著缩短。可是,无论是应对群体灾害还是急性的单个事件,危机干预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根据Faberow和Gordon1981年建立的模型,危机干预的目标是推动幻想破灭阶段转变成重建阶段。


危机干预原则五:危机干预的最后原则是选择最佳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战术,应体现:1)针对具体的事件,2)针对受影响的具体人群,3)在最佳的时机开展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的严重突发事件应激管理(CISM)方案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多组成的危机干预系统,适合各种各样严重突发事件的需要,适合经历危机的各种人群及危机的各个阶段。上页的表1介绍了CISM系统的多面性。Everly和Mitchell已制定了一个有效的、多组成的危机干预手册,可以以此手册为基础制定出适合各自需要的、有创新的危机干预技术。


总结


社会需要危机干预服务,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提供这类服务的活动必须合乎时宜,同时也必须进行很好的评估。危机干预服务必须落实,也必须能够增强人们天然的恢复和重建机制。无论对于个人、机构还是整个社会,在所有危机反应明显的地方,都是如此。前面提到的那些原则可能有助于危机工作者以最有效的方式应用危机干预策略和战术。


主持人:心理危机干预即“心理救灾”,是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飞来的天灾横祸,给人们留下的不只是痛苦的记忆。特别对那些经历了生离死别的人来说,哀莫大于心死,若没有外界细致入微的抚慰疏导和心理干预,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脱离梦魇,回归正常状态。据心理专家研究,灾难后遗症大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镜头闯入”,灾难镜头不时突然浮现在脑海里;


二是“记忆闪回”,眼前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一个个可怕的片段,而且反复不断;


三是极度回避,怕见人怕天黑,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


四是“激惹性”强,容易生气激怒;五是噩梦连连,睡眠质量极差,精神难以集中。


因而不同灾难的受害者、不同性格的受害者,都需要心理专家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队专家对175灾民进行心理辅导,在专家的鼓励下,他们把地震当时看到的听到的都说出来,减轻了心理压力。专家说,如果不进行心理干预,这些人可能在长时间里有心理阴影。现在鼓励他们说出来,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创伤慢慢地愈合。请问赵老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如何开展呢?


心理专家:


一、干预前的准备


对灾区情况的了解,包括道路、天气和受灾情况的了解,以及对目前*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的了解是保证心理救援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准备工作。


1.确定干预地点


2.确定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3.制定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4.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5.联络、了解所要干预社区、各家医院、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6.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


7.可能的话到达之后对当地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二、行动计划的制定


(一)危机干预的目的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二)原则


1.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2.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 保护接受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三)方法


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络。


(四)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人群。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对灾难的可能负有一定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五)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和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确定干预技术


ABC 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


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玉树心连心电波连线心理救援系列心理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