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论文写作中理论使用的三种常见问题及正确操
TUhjnbcbe - 2024/3/14 16:3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方法 http://www.xxzywj.com/m/

理论是有条理、有目的地反映某种观点、立场和方法的系统化知识。就目前学术而言,做研究、写文章,都要依托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其中就包含特定的理念和方法,也即每一项研究、每一篇文章,其实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学习与借鉴,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探索。换言之,在推进研究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定理论背景介入的,以理论学说为指导,援引某些(理论)观点,可以使学术论文写作思路顺畅、论证有力,增强文章的说服性。尽管这一观点得到了作者们的广泛认可,但实际写作中,在论理的应用上,仍存有一些问题。

一、应用理论时的常见问题

(1)虚张声势,徒有虚名

理论只是博人眼球的“幌子”,实际并没有产生任何作用。例如《“女性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一文,作者在摘要中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对课程设立的必要性进行质疑、课程定位遭遇歧视和偏见以及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丰富等问题。依据女性学课程理论和实践,对其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但之后的前言里(如下)并未展现出作者想借助相关理论来进行研究的意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文件中指出,性别研究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年)》“妇女与教育”部分明确提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考察,增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或女性学课程,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1]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中新增女性学专业,并将女性学设立为本科的通选课程。可见,重视和加强女性学课程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治工作的全新命题。公选课“女性与社会”,是一门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别教育的女性学选修课,涉及性别心理、思想品德修养及就业指导等多门学科。其课程内容包括两性的差异、女生自我保护意识、女生的求职与成功、爱情的艺术、分手哲学、婚前性行为、家庭暴力与离婚、婚姻的经营等女性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种种社会问题。

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女性学知识和理念,使大学生了解自身性别优势和劣势,确立性别平等意识,掌握社会性别分析方法,遇到现实问题时能够用性别视角进行思考和解答,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女性与社会”课程作为公选课程和特色课程而开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重视。

之后进入正文部分,作者分“一、“女性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二、“女性与社会”课程存在的问题”“三、思考与建议”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在前两部分的论述中,并未提及任何理论,反倒在第三部分的“对策”中一连提出了三种理论:1)社会性别理论;2)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理论;3)思想*治教育接受理论,并着重提出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女性学课程目标的建议。由此而言,理论非但没有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反而当成了实施对策的一部分。跳回去再说,即便“对策建议”写得再头头是道,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论述,其结构本身就存在先天的“生理缺陷”,容易造成论文整体的逻辑断层。

(2)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审稿过程中,类似“徒有虚名”式的理论借助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来。另外,还存在一种“生拉硬扯”式的理论应用,这种方式也不在少数。例如,《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女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思考》一文中,作者开篇(第一部分)便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女大学生思*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少前言部分的问题推导环节,导致此理论呈现出一种“强行介入”的趋势。也即并非是根据现实所呈现的具体问题去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适切理论,更像是作者依据“社会性别理论”去强行结合现实问题。(第一部分)作者在对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后随即拉回现实:

......

近年来,伴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化程度的快速发展,在校女大学生的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女大学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支宝贵人力资源。在对女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改革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应当看到的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女大学生,受着多元化价值价值观的影响,面临着传统和现代的激烈冲突与碰撞。特别是,受长期封建男权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传统性别观念在部分女生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传统性别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束缚和羁绊着当代女大学生的发展,成为当代女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远大人生目标的巨大阻力。高校女大学生存在思想上的差异性,决定着思想*治教育工作的趋势必然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1]将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女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可以正视性别差异,改变长期以来的“无性别”德育教育模式。这样,既能使思想*治教育紧密贴近女大学生实际,提升女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以为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从多角度创新女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

紧随其后,作者进行第二部分(“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女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内容”)的论述,分别从“女性主体意识的内容”“对女性作用的认识”“性别差异的科学认识”“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这些虽然对前文摘要做了回应,但值得注意的是,四个方面展开缺少理论框架。也就是说,为什么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证,作者并未做出合理解释。另外,再结合第一部分(如上楷体文字),不难看出还有一个致命硬伤,即为何要社会性别理论嵌入女大学生思*教育?二者之间有无必然联系。换言之,从传统性别观念到借助社会性别理论这一过程缺少过渡,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进而再说,有关“我国女大学生思*教育”这一主题,目前学界的研究近况如何,有哪些已有研究,又存在什么不足等信息一概不清(缺少必要的文献综述),直接影响论文研究问题的推导,导致整篇论文逻辑递推性不强。其理论的嵌入更像是“一厢情愿”,所呈现的结果就是——强扭的瓜不甜。

(3)喧宾夺主,鹊巢鸠占

与前两种(不结合或未充分结合)的方式不同,这类情况所呈现的状态是“过度”借助,即整篇文章至少借助了两种理论或者更多,随之而来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作者想借助“协同育人”理论来开展高校辅导员与思*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建设研究,但在具体行文中,除了“协同育人”理论还夹杂了“高质量发展”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导致整篇的论述呈现一种“散得出去,收不回来”的失控状态。

当然,针对同一个问题,并非只能借助一种理论来阐释。关键在于,引入两种(或以上)理论来解决同一问题时,先要将各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列、从属等)解释清楚,这也决定了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借助理论应保持一定的先后顺序或主次位置。实际审稿中,借助两种(或以上)理论也会存在一些“纠缠”状况,因其主次不分导致后续论证呈现“张冠李戴”,此类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原本作为辅助的B理论,在论证阐释时“鹊巢鸠占”,代替了本该起主导作用的A理论,造成整体文章(架构)前后不对应、逻辑不连贯。

诚如开篇所言,借助理论能使作者们的思维表达更清晰条理,也更能达到其研究(写作)的目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有意识地、充分恰当地借助理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以下方式用以参考。

二、借助(应用)理论的方式方法

(1)有的放矢,适切结合

所谓“有的放矢”,其首要条件是目标明确,也即我们所借助理论,一定要落实到某一具体对象(主题/问题)上,例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与职业双重性别隔离现象的理论分析》一文,前言如下:

作者针对“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与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存在严重的双重性别隔离现象”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回溯,围绕“性别差异”,从生物主义的性别观念到社会性别的理论研究与探索,通过对“社会性别”已有研究的系统梳理,进而最终明确推导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

随后作者在一、二两章节,借助理论分别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领域”和“劳动力市场职业领域”进行了性别隔离现象的分析阐释(且两部分之间体现了递进性),之后提出各自的“争议”问题,为第三章节做了铺垫。最终,作者得出结论借助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来理解和分析学科专业和职业领域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助于发现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隐藏的星北文体,从而引发对女性群体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文写作中理论使用的三种常见问题及正确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