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次公开资本市场开放路径图 资本项下放开三级跳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领衔的课题组撰写的一份报告正式公布,明确指出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并将整个过程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
【《财经》综合报道】2月27日,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日前,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领衔的课题组撰写的一份报告正式公布,明确指出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并将整个过程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
这份名为《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的报告将资本账户开放步骤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
短期安排(1-3年),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本身较为稳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中期安排(3-5年),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长期安排(5-10年),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逐步以价格型管理替代数量型管制。
这是央行首次以官方报告的形式,描绘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清晰路径图,并给出相对具体的时间表。
报告称,我国当前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战略机遇期,开放的风险基本可控,不能过分强调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或者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完全成熟再进行资本账户开放。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费方域对这一结论表示赞同。“人民币国际化本身就可以促进资本账户开放。当离岸市场发展起来后需要有回流的渠道,于是境内会放松各种管制,放松管制后进一步把市场做成熟,便把这个市场打开了。”在他看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需要等到资本账户完全开放以后再进行,倒逼机制是很重要的。当然要对全局有一个系统谋划,才能走好人民币国际化这步棋。
来自德意志银行的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曾多次在研究报告中呼吁应尽快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他的理由是,经常性项目绝大部分已经开放,很多资本项的流动可变相地通过经常性交易来进行。尤其是跨国公司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渠道,提供了资本在国家之间套利的渠道,因此即使资本项名义上是管制的,实际上管不住。加上离岸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倒逼机制,国内就出现很强的力量要推动国内金融管制和资本项目的开放。
然而,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原世界银行驻德国代表奥特曼·西门子日前在出席中国国际经济会主办的“中韩经济领袖对话”时公开表示:“资本市场开放需要遵照一定的开放顺序,中国决策层审慎而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乃明智之举。”
据悉,资本管制开放分三个领域: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股权投资。即便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这样的国际储备货币在人民币之前作为参照,但各自有不同的国际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