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光荣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人大财税研究所副所长,魏升民(通讯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淑一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本文转自8月9日光明日报。
内容提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话语体系是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综合表达,梳理研究财政治理话语体系,对审视中国财政发展历程以及深化财政领域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讲话文本,运用LDA主题模型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年代以来中国财政治理话语体系变迁。结果显示:(1)中国财政治理话语体系具有阶段性特征,即在-年、-年、-年、-年,分别呈现出“国家性”“公共性”“科学性”与“民生性”;(2)中国财政治理话语体系演化具有四条鲜明的主线索,分别是健全完善财税体制、服务保障民生需求、防范和化解风险以及加强对外交流合作;(3)中国财政治理话语体系表现出“薪火相传的继承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的双重特点,表明中国财政治理话语体系不仅是一个前后传承的接续形态,还是一个推陈出新的演化过程。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廓清中国财政治理话语体系变迁,为观察审视中国财政发展历程提供了新视角。
一、引言
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重要论断,不仅赋予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新的历史作用,还为从治理视角审视中国财政发展历程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观察维度。例如,李炜光()认为财政是连接政治、经济与社会三大子系统的媒介,只有把财政问题上升到这个综合性极强的理论高度,中国现代财政制度的建构和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才是现实的和可能的。卢洪友()认为财政是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财政与市场、财政与社会、财政与民众各个层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财税预算制度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高培勇()认为将财政定位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使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摆正了财政与财税体制的位置。我们还同步检索中国知网以“财政治理”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发现相关题材的文献数量从年的数百篇,大幅度增长至年的多篇,充分说明中国财政领域围绕“财政治理”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科学严谨且内容丰富的学术共同体。
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其中,“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主要包括:概念、范畴、命题、判断、术语、语言等”(谢伏瞻,)。此后,众多学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