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破解“灯下黑” 更需各方主动有为
原标题:破解 灯下黑 更需各方主动有为 常晓鸣 最近,北京、成都等中心城市周边地区 灯下黑 现象引发关注。从空间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多是以城市 原标题:破解 灯下黑 更需各方主动有为 常晓鸣 最近,北京、成都等中心城市周边地区 灯下黑 现象引发关注。从空间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多是以城市为对象而展开的。中心城市往往是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中心地,而周围的中小城市无论经济强度、还是产业构成和效益水平都概莫能及。 灯下黑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描写,道出了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的实际。但问题是,要想真正破解城市间发展的不均衡,朝着区域一体化方向迈进,就要弄清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厘清一个饱受非议的概念 虹吸效应。虹吸效应来自物理学,是指利用连通器将高位的水引到低位来。用在经济分析中,则指将中心城市的高端生产要素引入中小城市。显然,把中心城市对周围中小城市的要素吸纳归之于 虹吸效应 并不恰当,这更应该视为一种 磁极效应 ,即将周围地区配置效率较低的要素吸引到效率较高的中心城市。那么,中心城市为什么可以集聚起大量的来自中小城市的生产要素呢?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由于要素供给充沛、市场体系完善和配套设施发达而产生资源要素集聚,强大的资源配置优势使其成为效率较高的区域增长极,而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终将拉大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差距。应该说,这是世界范围的一个普遍现象。以可获得的数据测算,纽约与周围的华盛顿、伦敦与伯明翰、东京与横滨的GDP比值分别为6.73、9.98、12.23,都高于成都与绵阳的6.04、北京与天津的1.38。数据的对比不仅未能表明成都或者北京的 灯下 究竟有多黑,反而证明了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间经济落差的客观性。 由此可见,消除城市间差距的核心就在于实现要素向中小城市流动的 虹吸效应 。而加快要素这一流动无非两条路径,中心城市驱动或者中小城市主动争取,显然后者更为关键。昆山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距离上海只有55公里的昆山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与江阴、张家港等共同成就了 苏南模式 。1992年,自费建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台资主导的电子和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开始大规模集聚,成为闻名遐迩的 世界电子产业制造中心 。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创造出众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规模资本和劳动要素流入,城市化进程得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也大幅提升,从2006年起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县市经济产出第一名。 回过头看,昆山之所以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代表,经验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不等不靠,主动谋求经济新增长点和发展空间。昆山勇于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从最初大办乡镇企业到搞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再到搭乘浦东开发开放高速列车发展外向型经济,一直都坚持开拓创新,以 有为 换 有位 。二是主动融入上海,充分挖掘和享受中心城市巨大的外溢效应。昆山没有行*区划的优势,却依靠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条件,以成本和要素优势主动承接了上海转移出来的大量产业项目。本世纪以来,昆山又积极响应上海的 双中心 战略,相继提出了建设金融副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城市定位,有力推动了产业经济的转型发展。昆山的经验为成都等城市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长江经济带战略为西部的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规划中,以成渝地区等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为长江上游的主战场,发挥重庆、成都等特大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实现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促进沿江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如果再结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可以发现,重庆、成都等中心枢纽和战略支点作用的发挥,将构建多层次的对外交通运输通道,为整合向西开放资源、促进西部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因此,与当初昆山起飞前的状态相比,四川省众多的中小城市已经站在了更高的舞台上,将有着更加远大的发展前景。 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一契机切实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呢?首先,要打破行*区划的思维局限,真正做到从全局谋划区域的利益。推进区域合作不是新举措,地方管理者们纠缠于经济指标怎么分、税收归谁等利益问题也屡见不鲜。今年2月,习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工作会上指出,要求打破 一亩三分地 的思维定式,无疑切中了目前区域和城市合作进展不大的要害。其次,还应正确把握城市群发展的规律趋势,努力构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解决中小城市产业同质化、城镇化进程脱节等问题,出路在于明确城市群中各自定位,并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中心城市当然要发挥产业带动、市场辐射和改革示范作用;而中小城市更应主动融入前者的产业配套和市场循环,建立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总之,只有凝聚各方各地的共识,才会形成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合力。唯此,也才能把一体化的交通、产业、生态和市场规划转变为现实的行动, 灯下黑 才可能被 灯下亮 彻底取代。 健美比赛后台:工作人员帮抹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