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荆门探索
作者:蔡朝阳
胡琼瑶
文章来源:荆门
发表时间:2015-01-08
点击量:
元旦前,国字号水产交易平台
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落户荆门。这个
巨无霸
占地300亩,总投资3亿元,集水产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安全检测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10大主体功能为一体,是荆门探索现代农业
一高三新
的缩影。荆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农谷所在地,农业部门数据显示,荆门市粮食每年以一亿斤的速度增长;农民增收年年高于城镇水平,仅次于武汉市;耕地产出率显著提高,居全省前列,全市农业综合考评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
粮袋子
与
钱袋子
都牢牢抓在手中。荆门按照中国农谷战略定位,发展高效农业,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从
要规模
到
要效益
提起李明华,在荆门小有名气,因为他是
香稻嘉鱼
的创始人。
香稻嘉鱼
,一种新型的高效生态模式,稻、虾、鳖共生共育,一田多用,一季多收,实现亩产过万元。采访中,李明华兴奋地告诉,他发起的
香稻嘉鱼
络众筹项目已筹得资金10万元。
万元田
的蝴蝶效应,持续发散。钟祥推广面积迅速达到万亩,并向附近的沙洋、京山、掇刀等地辐射。短短几年间,荆门市推广面积达5万多亩。创新层出不穷。
杂交中稻-再生稻
、
小麦
西瓜
棉花
、
稻鸭共育
、
1235养羊模式
、
牛
菇
稻
、
猪
沼
菜
等一系列新生产模式应运而生。农民几乎人手一本《农业高效模式技术规程》,21种高效模式有
章
可循。据统计,荆门市高效生态模式超过180万亩,高效模式比普通种养平均增收500到2000元不等,
万元田
遍布7个县市区的45个乡镇。转型,目标更加明确:要规模,更要效益。农民不再停留在简单的
扩张
、
复制
,开始向稻田、池塘、荒山荒地进*,由此带来新品种与新技术广泛渗透,双低油菜等200多个新品种花落百姓家。隆平高科超级稻示范田以千亩引领万亩,引进设立涉农院士工作站16个,荆门农业步入
高大上
。大手笔玩转
土
产业
项目整体建成后,将与全国28个省市区建立直销关系,农民可在家门口卖鱼了。
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丁廷贵告诉。在荆门,一批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物流项目将陆续建成。产、供、销、信息、物流
水产业发展的多种要素汇聚,迸发出巨大能量。荆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农谷所在地,众多市场主体的目光投向这片富庶之地。联想公司在建2万亩蓝莓、猕猴桃种植基地,汇源集团投巨资开辟汇源生态产业园,先进的管理、高科技的手段大手笔运作,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全面提高。众多农业大佬深耕
三农
,为推广
一高三新
发挥要素集聚和技术支撑,农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2013年,荆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仅次于武汉市。用现代化理念谋划农业,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荆门的每一寸土地上。入冬后的彭墩村寒风萧萧,村支部书记张德华悠闲地坐在办公室内,电脑屏幕上是2200亩青龙湖的全景,一串串数字不停地跳动:ph值、溶氧量、水温
现在养鱼特别轻松,全自动控制,即使在国外,也能遥控指挥。
张德华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
科学管理、有效调控、全程追溯,鱼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了。
智慧农业催生高效农业,彭墩村的
懒人法
不仅仅用于鱼塘养殖,还普及到葡萄种植、畜牧养殖等领域,提高了效益,解放了生产力。从
低端制造
到
高端智造
16元一斤米,这样的价格你会不会觉得有点贵?荆门
栗溪石碾米
就有这样的市场底气。
我们只生产有生命的大米。
荆门德源石碾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英,
栗溪石碾米
的主要传承人之一,在荆门市东宝工业园建起国内唯一的石碾大米规模生产线。
石碾大米既保留糙米营养成分,又不失精米之光泽。
袁英把栗溪镇的冷泉稻谷作为石碾米的原粮,在种植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与农户签订合同,从下秧、栽种、培育到收割,实行一条龙管理,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范围的跟踪服务。生态引领,产业聚集,将传统工艺的特色与现代农业的创意融为一体,该公司产品供不应求。荆门市委书记万勇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高效农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生产更多安全、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
低端
到
高端
,从
制造
到
智造
,荆门农业发展方式正在悄然转变,
一高三新
的现代农业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