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工作忙起来之前,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其中有些方法是我自己慢慢摸索并反复实践验证觉得很有效的,算是独门秘方,或许可以给还在CPA进程中的朋友们一些借鉴和启发,也算是完成之前立的一个Flag。回顾这段经历,在累计跨度长达一年的学习中,我觉得自己得到的不仅是一次过六科的成绩和CPA本身的知识,还有对学习这件事的一些新的理解和体会,不敢说自己明白了学习的真谛,但却有种离它越来越近的感觉,因此我也会着重去讲一些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探索和总结。
下面从时间规划、学习资料和工具、时间投入、学习方法四个方面来讲整个学习过程。时间规划我的规划学习顺序是由难到易,先把难的几科学得差不多了到最后再加入经济法和战略这两个比较简单的科目。这样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前期同时学习的科目过多难以兼顾;二是这两门都偏记忆,过早学习容易遗忘;三是把简单的科目放到后面学,后期边复习其他科目边学新知识的压力不至于过大。实际的学习进程和我的规划基本一致,3月学完税法第一遍,4-6月学会计财管审计,7-8月学以上四科第二遍,8月加入经济法,9月加入战略,同时也在复习其他科,10月以做题为主,看书为辅,9月开始做题均采用电脑。我的反思是,审计其实也可以往后面放一放,因为虽然审计重理解,但毕竟是纯文字性的科目,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不必把战线拉得太长。学习资料和工具轻一+iPad。初期的时候看过一段时间视频,后来发现不适合我,于是改为直接看书学习,在看书确实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时候才会去看一看相关课件,这样其实节省了不少时间,也使我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平时只看轻一,用iPad做题,仅在学土地增值税的时候翻过教材(轻一没有税率然而必考)。我都是在iPad做选择题,本子上做大题(强烈推荐用客户端做选择题,错题功能非常实用)。时间投入在18年暑假拿到工作Offer的时候就有了学CPA的想法,10月份开始就有看一些东奥的视频,但由于距离考试时间太长,学习并不投入,不过我觉得这个阶段主要的作用是帮我认清CPA的难度,以及为我实现后来学习方法的快速调整作下铺垫。之后寒假回家彻彻底底玩了两个月,一页书都没有翻过,之前学过的一点点也都忘得干干净净。真正开始认真投入学习是在3月份,直到考试之前,中间大概累计有六周时间(非连续)写毕业论文和处理一些毕业、搬家、入职的事情,其余基本上都是学习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效果=效率*时间,我的时间投入比较有规律,但学习效率其实起伏很大。我认为大量的时间投入是通过CPA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对CPA考试而言,只有能够得分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所以千万不能把“我今天学了多少小时”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标准,更不能自欺欺人,这是长时间跨度的学习中最常见的错误,也是我在学习初期犯的错误。
学习方法我的学习方法其实是处于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的。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听课+做题。在我刚开始接触CPA的时候,选择的方式就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找一个靠谱的老师,听他的课,然后做题。但我听了一段时间就发现,我在听课的时候一定会走神,有的地方听得不太懂只能倒回去再听一遍,这样即使是全开二倍速也会很耗时间,而且学习效果并不好,做题全靠翻书和蒙。第二个阶段:思维导图。我在知乎上看到很多学霸推荐学CPA的时候一定要用思维导图,因此也进行了尝试,但是效果并不好。一是因为思维导图一定是建立在已经学习和理解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的,如果仅仅是对着书把思维导图画出来,相当于是抄了一遍书上的小标题,对于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帮助很有限;二是CPA本身知识体系很繁杂,想要把全部知识点都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实是一项极其费时费力的工程。三是有的科目其本身的特点就不适合用思维导图,比如财管和税法。但是我并不认为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没用,我的经验是要选择性的用,把它用在一些存在多种情况、容易弄混的章节,对于理解和复习记忆都大有帮助。比如长投的多种核算方法的转换,画完一遍思维导图后,我每次复习都只需要看一遍思维导图就能记住大部分的知识点。第三个阶段:看书+回想+总结。我本身是一个讲做事方法论的人,一直也相信学习存在其应有之技巧。在经历了之前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之后,又开始寻找更适合我的方法。后来看了《学习之道》这本书(强推),在里面学到的几个技巧,我觉得是我最后顺利通过六科的重要因素:回想法:最关键的方法。每看完一页书,就在脑子里去回想这一页的主要内容。很多人都喜欢看书的时候勾勾画画,但勾画的坏处是不但会让我们产生已经学会了的错觉,还会让我们在回过头来复习的时候忽略掉自以为不重要的知识点。这个时候我们其实被大脑欺骗了,在看那一页书的那一刻以为懂了,记住了,但是关上书或者稍微过一段时间,就发现马冬梅变成了马什么梅。而多次有间隔的、重复的回想,可以极有效率的帮助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我看完一遍书后,只要理解了,一般不再按相同的方式看第二遍,比如我当天看完一章,一般会在当天在脑子里把这一章回想一遍。回想的过程中我会翻着书,回想到哪一页就翻到哪一页,但是眼睛不看书,而是在脑子里去回想这一页的内容,回想的顺序大概是:这是这一章的哪个位置哪一节----这一页(也可能是两页或者一整节)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最重要的知识点是哪些,分布在这页书的哪个位置(形成视觉记忆)----是一个段落还是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关键的数----具体内容----如果是需要背的长文字则在脑海里复述一遍。总的来讲,就是相当于不看书在脑海里把书边浏览边复述了一遍。如果发现回想不起来再去看书,看完书再回想。如此第二天第三天再回想一遍基本就能形成比较熟悉的记忆,重复回想的次数越多,理解和记忆就会越深刻。如此回想个三四遍之后,哪怕学完另一科一个月之后回来看都还能记起大部分的内容,而且越到后面越熟悉,回想所花的时间也越短。值得一说的是,当我回想多次记住一个知识点之后,以后再回想起这个知识点,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知识点在书(轻一)上的位置(比如书摊开左边这页的右上角),它帮我在记忆里形成了一个定位,让我可以更加容易的在记忆中提取出这个知识点,对我而言这种视觉记忆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我的记忆效率和效果。回想法对于CPA这种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学习尤其适用,我在学每一科的时候都是采用的这个方法,尤其是在学习经济法和战略的时候,得益于此方法,我基本上没有真正的去“背”过,靠的都是回想来完成知识的记忆,并且没有严格区分过需要背诵的大题知识点和无需背诵的选择题知识点,只用荧光笔将我认为会考大题的知识点画出来,提醒我在回想复述的时候注意文字的表述。所以我的经济法和战略都学得很轻松,当我听说一个朋友经济法背了整整十五天的时候我其实是比较惊讶的(不过他也过了六科而且分数比我高,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很重要)。我认为回想法是我除了时间投入以外能够一次性通过六科最关键的因素,并且我之后任何的学习都会尝试去用这种方式。知识组块:我们在学习中常说的要进行总结,其实就是把知识进行组块的过程。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书上的文字只是眼前的“信息”,当它进入大脑被大脑运行,在那一刻形成“缓存”,因此在那一刻我们能理解,但是一旦关机重启(睡一觉)或者杀掉后台(上个洗手间休息一下),这部分的缓存就被清除了。所以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组块,形成“知识”存储在大脑中。而对知识组块的最好方式,我认为就是费曼技巧:把书上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而非书本语言)进行复述。以上就是我的经验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