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文献来源于网络,侵删,如有写作方面问题,请点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预防保健护理对儿童龋齿发病的影响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儿童保健科于.1-.1之间接收的口腔保健患儿40例,接下来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小组的患者例数均是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护理干预模式,实验组选择的是预防保健护理干预模式,接下来需要统计2组的龋齿发病率、患儿家属满意度等指标变化。结果实验组儿童龋齿发病率、患儿家属满意度等各是5.00%、95.00%均优于对照组25.00%、75.00%,其之间的比较差异突出,具备较强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龋齿是一种影响口腔健康、降低患儿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如果能够对儿童实施预防保健护理,则有利于降低龋齿发病率,对增强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预防保健护理;儿童龋齿;干预价值
R+.1A-()07--01
引言:龋齿又名为虫牙,是儿童时期一个常见的口腔疾病。通过不完全数据统计发现:在国内年龄在3-6岁的幼儿出现龋齿的概率超过67%,龋齿不但会导致患儿的牙齿表面有白垩色斑点、龋洞,而且还会出现疼痛等表征,甚至还会引起根尖周炎、牙髓炎等,这必然会对牙齿的正常生长、日常饮食等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必须要通过积极有效地应对策略预防及控制儿童龋齿疾病的发展。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笔者着重探讨了预防保健护理模式对儿童龋齿疾病的影响效果,相关内容如下。
一、对象及方法
(一)常规资料
抽取我院儿童保健科于.1-.1之间接收的口腔保健患儿40例,接下来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小组的患者例数均是20例。其中,对照组的男女病患占比是3:2;其年龄范围是2-8岁,均值是(4.13±1.89)岁。实验组的男女病患占比是11:9;其年龄范围是2-9岁,均值是(±1.72)岁。比较两组病患的常规资料,则能够看出其差异突出,接下来的实验存在对比意义,P0.05。
筛选条件:①所有患儿都没有出现龋齿症状;②儿童家属对此次研究内容非常清楚,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筛除条件:①兼有认知功能障碍者;②临床依从性差者。
(二)方法
对照组选择的是常规护理模式,其内容是:对儿童实施常规的临床宣传教育与指导,使其了解到龋齿的危害,然后向其家长介绍常见的口腔清洁方法。
(三)指标分析
实验组选择的是预防保健护理模式,其内容是指:①心理保健。在患儿入院后,保健人员需要与患儿及其家属积极沟通与交流,由此能够创建和谐、稳定的护患关心,帮助患儿减轻心理压力,并缓解紧张感、焦虑感等,确保其积极地参与口腔保健护理活动。②口腔清洁指导。使患儿家属认识到链球菌、乳酸杆菌等是造成儿童出现龋齿的一个关键诱因,这些细菌通常会和残余在口腔中的食物残渣、黏蛋白等相混合,然后粘附于牙齿表層或者窝沟处,且慢慢地变成龋齿。
(三)指标分析
统计2组的龋齿发病率、患儿家属满意度等指标变化。其中,患儿家属满意度是由本科室自行编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实施评价,其满分是10分,其中,≥7、5-7、≤5分分别代表着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四)数据处理
把本研究数据利用SPSS28.0软件实施统计处理,其中,计数指标通过(n,%)进行评估,接下来还需要给予x2检验。假若P0.05,那么,能够看出其差异明显。
二、结果
(一)统计两组患儿的龋齿发病率
经过整理发现:实验组的龋齿发病率是5.00%(1/20)明显小于对照组25.00%(5/20),其之间的比较差异突出,具备较强的统计学意义(P0.05)。
(二)统计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经过整理发现:实验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是95.00%明显超过对照组75.00%,其之间的比较差异突出,具备较强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三、讨论
龋齿是由一些复杂因素引起的牙齿硬组织结构受损疾病,其一般多见于3-6岁的儿童,其诱发原因包括:口腔卫生条件差、牙面沉积菌斑、细菌沉着(诸如链球菌、放线菌、乳杆菌等)、宿主(寄生虫、病毒)等,这些都会导致牙齿组织形态、结构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矿化,诱导龋齿的出现。另外,在临床上根据龋齿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划分成浅龋、中龋、深龋,对于中龋和深龋来说,大部分患儿都会感受到疼痛感,乃至会对其正常的饮食咀嚼与摄入等带来一定的限制与障碍,久而久之,则会导致患儿营养缺乏,而且由于患儿出现龋齿的牙齿大部分属于乳牙,如果病情严重的话则会破坏其牙周或牙龈的健康状态;另外,如果发生龋齿问题,不但会破坏儿童牙齿的美观性,而且还会导致其牙齿功能严重受损,对患儿的日常饮食及生活质量等带来消极影响[1]。通过调查发现:磨牙、双尖牙等面小窝、裂沟等位置一般是引起龋齿的一个常见位置,局部存在明显的点裂隙沟问题,而且还可能会持续咬合形态复杂变化等特征,在牙齿正常生长期间因为牙齿釉质法域障碍,导致其牙尖无法实现幼小融合,久而久之则会导致牙本质、牙釉质等出血深沟裂,这种情况会导致牙齿的自我清洁功能受损,在平时就餐之后很容易存留一些食物残渣,在没有得到及时清理的情况下,则会引起牙菌斑,促使龋齿的发病率大大提升[2]。在预防保健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客观性地分析患儿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临床保健服务,对此该临床研究具备较强的参考价值[3]。
总之,将预防保健护理模式应用到儿童龋齿的防治中,能够发挥一定的显著作用。当然,在此期间,还需要激发患儿保护牙齿的积极性,要求家属对儿童的牙齿清洁方法进行正确指导,使其能够逐步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与饮食习惯等,为最大化地减少龋齿发病率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德利.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研究[J].双足与保健,(24):2.
[2]黄显丽.口腔综合保健干预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观察[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gzlib102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