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本应是距离少年儿童很遥远的一个名词,如今却偷偷成了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睡不着的孩子们
■本期执行李菁许奕梅邱丰
“每天晚上我都睡不着。”泉州某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里的一句话,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经过医生的检查,这个孩子被发现患上了抑郁症!
抑郁症,本应是距离少年儿童很遥远的一个名词,如今却偷偷成了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暴力、自残、失眠、自我封闭……记者从市区几所中小学了解到,抑郁症已经开始“找”上一些低龄的孩子。有的孩子学习普通想当大厨,却被家长斥责不务正业,诱发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有的孩子不想让父母失望,每天在学校努力学习,在家里却夜夜失眠;有的孩子家庭关系出现裂痕,常年封闭自己的内心……
据医生统计,目前的心理门诊中前来就诊的病人里有七成左右是青少年,但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吃药会变傻,不愿带孩子就诊。还不懂得怎样表达情绪的孩子则会将抑郁症的症状反映在生理上——头痛、肚子痛、脚痛……他们会不断地向家长表达身体上的不适,去医院却总也检查不出生理上的问题。这种时候,可能就是抑郁症在作怪。
这些“睡不着的孩子”,大多是因为家长管太多或完全不管。只有父母不做“直升机”和“割草机”,学会做好情绪管理积极应对,像对待生理疾病一样看待抑郁症并与孩子产生同理心,才能在临床上治愈青少年抑郁症。
“每天晚上,我都睡不着”
警惕!抑郁症“盯上”小学生发现异常父母应做些什么
孩子也会患上抑郁症吗?有家长不愿意相信,为什么不愁吃穿,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却成了失眠患者。事实上,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已达到24.6%。抑郁症低龄化有多种原因,包括亲子关系、学习压力、沉迷电子产品等。医生提醒,家长是孩子最强大的后盾,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的心理情绪和行为表现要及时干预。
[案例]
一篇“睡不着的作文”“揪出”小学生抑郁症
“每天晚上,我都睡不着。”就读于某小学高年级的女生小茗(化名)在作文里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这句看似只是描述日常生活,并没有进行拓展的话,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
小茗日常表现乖巧懂事,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也和同学们相处融洽,本该没有烦恼。她为什么会睡不着呢?“敏感”的班主任立马察觉到不对,及时联系了小茗的家长。
在深入沟通后,家医院里就诊。经过医生诊断,小茗患上了抑郁症。原来,小茗的父母对她要求很高,导致她常常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平日里,她努力微笑,但心里始终有着重担。
像小茗一样患上抑郁症的小学生并非个例。就读于市区某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小明(化名)在上学时突然出现过激行为——情绪突然大爆发,砸东西,用保温杯伤害同学……班主任发现后,第一时间启动心理上报机制。医生经过诊断,发现小明患上了抑郁症。在“爆发”前,谁也没有发现他已经“生病”。
妈妈觉得“小题大做”女儿抑郁病情加重
“大家都觉得我又丑又胖,男生骂我又蠢又笨,我不想去上学,但妈妈还要逼着我去……”
日前,在泉州市区一中学高一女生小雅(化名)向心理医生倾诉着。
现实中小雅不胖不丑,她第一次来心理门诊时是初三年。初二年她已出现厌学、焦虑、脾气暴躁,妈妈觉得孩子正处青春期,情绪波动“很正常”,让小雅“不要没事找事,专心学习”。但小雅状态越来越不好,她感觉自己病了,让妈妈陪她看医生。
经医生诊断,小雅患有抑郁症。小雅遵医嘱药物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妈妈见孩子状态还可以,又担心吃药“影响孩子智力”,就让小雅停药。停药大半年后,小雅状态越来越不好,而妈妈觉得小雅是“小题大做”,抗压能力差。小雅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每天放学回到家,她就直接进房不与父母交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世界里,甚至还划伤自己的手臂。医生称小雅病情加重,有中重度抑郁和焦虑,人际交往障碍,出现轻生念头。
为父母做了一桌菜却被批评“不务正业”
“我用自己过年攒下来的压岁钱买了菜,做了一大桌子菜给爸爸妈妈吃。我以为他们会很高兴,他们却把我骂了一顿,说有这时间不如多读点书。”就读于市区某小学的男生小宸(化名)说。
小宸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厨师,热爱美食的他喜欢待在厨房里“钻研”,经常早早起床为父母做早餐。小小年纪的他能做出锅包肉、水煮活鱼这样“高难度”的菜肴。可随着学业压力变大,父母觉得他对烹饪的热爱就是“不务正业”。
小宸的情绪爆发在一个假期。因为期末考的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家里的气氛有点压抑,小宸决定做一桌“满汉全席”让父母开心一点。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一桌美味并没有迎来父母的笑脸,反而是一阵“暴风雨”。
“整天做菜有用吗?只会逃避学习,你有这时间多看点书,成绩会这么差吗?”长期来自家庭的压力,诱发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宸的身体不时发生抽动,还伴随发出一些咒骂、污秽词语。虽然父母发现了小宸的“不对劲”,但认为是小宸为了逃避学习故意表现出情绪问题。直到最近,父母终于意识到小宸的情绪问题,医院就诊。医生表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可能由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诱发,父母应该对患儿多一些理解和关爱,避免太多的责备和惩罚,多一些沟通和交流。
[调查]
很多家长不愿意相信孩子有情绪问题
“很多家长在面对小朋友的情感和心理诉求时,态度是不理解。”黄绿丹说。
黄绿丹表示,在值班泉州市学生心理服务热线时,发现来电中有2/3是来自孩子本人的求助,而拨通电话的家长只占1/3左右。“有时候,很多家长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情绪问题,还有一部分家长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其实,心理问题是需要家校共同配合解决的,最好从幼儿园开始,越早重视越能有效防范不良倾向出现。”
黄绿丹说,儿童出现抑郁症时,会从情感、行为、躯体三方面出现异常。除了情绪和躯体出现异常,他们还可能出现上课不专注、变得不听话、与同伴关系不良,或者变得孤僻、不爱社交等。
福建医科医院心理门诊主治医师贺佳介绍,近年来,来看心理门诊的青少年有逐年增多趋势,门诊中有70%到80%是青少年患者,以初、高中生居多,女生的问题在初中时会显现,男生多在高中时表现出来。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中,有的以头痛、腰酸背痛、胃肠道不适等躯体疾病为主要表现,辗转多个科室都查不出病因后才来看心理门诊;有的失眠、厌学、精神萎靡、悲观厌世、反应力和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出现抠破指甲、划伤躯体等自残行为。
家长不愿面对认为是青春期叛逆
“门诊中发现,有较多青少年患者是主动提出来就诊,家长却表现出‘病耻感’。”贺医生指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是“正常”,不用管。其实,青春期情绪波动和叛逆多是一时,抑郁症导致的情绪低落则是长期持续的。
“有的家长不想让孩子治疗是担心吃药会影响智商。”贺医生称,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抑郁症治疗用药,主要作用是调节大脑神经递质,促进兴奋,改善孩子精神状态,提升专注力。部分患者服药后出现胃肠不适,一般持续两周左右会好转。
“孩子出现心理和情绪问题,家庭因素不可忽视。当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时,求爱、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