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董铁柱怎么写论文
TUhjnbcbe - 2021/3/5 19:31:00

这些年不少曾经和我一起饱受教授们欺压的难兄难弟们逐渐扬眉吐气翻身做主人在海内外各高校开始教书育人。一旦做了教授,便似乎忘记了昔日做学生的可怜,大家在一起议论在的学生时,几乎是人人都义愤填膺痛心疾首地说:“现在的学生连篇论文都不会写……”

学生们却似乎也觉得冤枉:分明是一篇自以为观点犀利而时尚的文章,放在高中语文老师那里自然会得高分,就算是放在博客上也会好评如潮,可点解教授们却不中意呢。

对学生失望的人中,我自然也算一个。只是失望之余,却觉得自己似乎并没有资格失望:我只是默认这些每年交几万块学费的学生应该会写论文,但是自己却也还没有告诉过他们自己这些年来写论文的体会。若每个老师都是如此,那么学生们大学毕业时也许根本就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来。要会写论文,最紧要的自然是知道什么是论文。在百度上搜索论文二字,出来的结果全部都是“论文查找、论文代写”之类的内容,而论文究竟是什么,答案却似乎要自己来定义了。于是,我决意自不量力,想说说在我看来,究竟什么是论文。而什么是好论文,则实在是在我力量之外的了。

(1)入门级论文

如果一位同学顾名思义地以为论文的关键在于“论点”,那么“祝贺”他,因为他已经成功地走入了一个误区,应该可以顺着我指明的方向走出这个误区。就我并不算丰富的经验来说,论文从一开始就是和论点无关的。

是的,在写论文之初,尤其是写期中论文这样的小paper之初,打开word文档,千万不要为了自己没有论点而抓狂。谁都不可能对胡适或者梁启超有什么观点,在读过他们的文章之前。只要你手头有胡适的文章,哪怕是一篇甚至是一段文章,那么,不要怕,一篇论文的基础就有了。

我所认为的论文——特指3-5页的小论文——基础,是且仅是“材料”。材料首先是原文,如果你要写胡适而没有泛读过胡适的一篇文章,没有精读过胡适的一段话,那么是怎么也写不出“论文”的。除了一手材料外,材料自然也包括所谓的二手材料,胡适那些著名的话著名的文章,近百年来当然是无数人看过的,被无数人赞扬或者批判过。二手材料就是学前辈者们对胡适的议论。这些材料可能是对胡适生平的考证,也可能对胡适观点的诠释。在这些材料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同道或是反调。

这时候,你的论点自然就会出现了。那些你觉得说得有理的二手材料,是你论点的直接来源。当然,仅仅重复前人的话是不够的,不要怕,这时候你所需要做的是再精读一遍胡适的原文,想一想到底有几种解释的可能,那个你认为和你胃口的人到底有没有把胡适的话解释得透彻。如果你能够发现那位同道者的一点点疏忽然后加以指正,那么恭喜你,一篇出色的小论文其实已经出现了。

而那些你觉得说得毫无道理的材料,是你的直接批判对象。在批判他们之后,再引用一位和你意见相仿的学者之观点,于是乎一篇小论文也就形成了。这样写论文,是不是很容易呢?

(2)论文与时评

材料是论文的第一要素,这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大部分懒得看书的学生来说,难度系数却是很大。他们更喜欢胡适先生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前半句。很多人最擅长的本事就是大胆的联系,把某思想家的某句话和刚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对他们来说是不难的。毕竟,就算是不看书的人,微博还是会每天刷的,而微博的积极意义在于,在让人忙碌和赐人时尚之余,还会让人多少了解一下当下的热点。

于是,就会出现诸如“胡适与小悦悦”、“梁启超与卡扎菲”之类的大胆联系,相比之下“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和当今的传媒”这样的联系已经显得异常谨慎。这些联系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叙述完前一部分之后,作者就直接进入第二部分,而将两个部分联系起来的,往往只有一句话。这正是穿越一代的特长,能将两个并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再分析两者究竟如何在深层次上有着可以分析诠释的共通点。

大胆联系的结果,就是完全没有求证。我有一次在课堂让学生讨论“孝”,某学生自信地站起来就说“孝在当代社会是很重要的”。我说“错”!虽然那门课叫做“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代诠释”,但是我要大家做的绝对不是把古代思想用来和当代社会生拉硬扯,我们作为当代人,我们在分析古代思想,即使是不和当下社会扯上关系,那也已经是“当地诠释”。我所要求大家做的,无非是就材料出发,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而不是根据

1
查看完整版本: 董铁柱怎么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