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旭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已然沧桑巨变;会计从业二十余载,生活也多苦辣酸甜。人生无处不机缘,每一次驻足,往事总是充斥着各种奇妙甚至是吊诡之缘,难以解释,其实也无需深究。我是改革开放同龄人,与会计结缘,从相知到坚持,从坚守到享受。不惑之年方得解惑,若即若离至今却形影不离,那是因为爱,所以爱。
因为父爱,所以选择
年参加高考,作为当年鲁西南曾子故里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成绩出众但对未来没有很清晰的目标规划,高考听从家人建议报考了在山东省仅招5名学生的北京某部属高校,但在报考该高校的全省考生中憾处第6名,无奈选择复读。复读后再次高考,为稳妥起见报考南京大学。至于专业,并未选择当时极其热门的计算机技术,而是听从父亲建议,毅然首选了南大国际会计系。父亲当时是一家老国企的会计科长,复员转业后自学并考取会计师职称,已属当地不多的会计专业人才。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填报志愿的那个晚上,父亲作出“会计是好专业,越老越值钱”的“专业”判断,再加上“国际”二字,无疑是最优选择,非常笃定与自信。而当时,会计到底是什么,对于我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并没有思考,事实上也考虑不清楚。
顺利考取南大国际会计系后,正式成为一个入库待加工的“原材料”,也开始了纠结的四年会计本科生涯。这种纠结围绕着“专业选择的疑惑”、“性格特点的不符”以及“专家学者的风范”间歇性发作,其根本源自于此三者之间对于本人认知的反向拉扯与正向牵引。所谓专业选择的疑惑,其主要症结在于入学之初的莫名优越感,全系高考成绩高居榜首,致使自认为应该选择成绩要求更高的专业学习;所谓性格特点的不符,事实上是强行粉饰无数次被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反复碾压的原本格式化的成绩优势。这些消极思维一度让我迷失,甚至产生放弃会计专业的想法,但感恩的是,还有一股正向而强大的积极力量在引导我继续初始的专业选择,那即是会计系诸多知名大家的学者风范。就读本科期间,南京大学国际会计系云集了朱元午、陆正飞、杨雄胜、李心合、王跃堂、陈志斌等大批国内知名教授,他们的渊博与风骨,以及义无反顾的倾心投入,无不说明会计专业确是一个长远无悔之选。无论大学期间几度纠结与彷徨,但既然选择了会计,就断然不能逃避。凭借仅存的一点学习底子,成绩尚可的离开校园,贴着“会计”的标签步入社会,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会计之路。
因为恩爱,所以留下
进入职场,心性仍旧不定,多次尝试跳出会计专业。先后在证券公司、大型外企任职,并离开南京到了上海,与夫人开始了双城生活。夫人与我是本科同班同学,我历任南大会计系班长以及商学院年级长,她担任南大商学院团委副书记,工作学习常有接触并渐生情愫,最终成为南大会计系“自产自销”的两对夫妻之一。本科毕业时,夫人被保送继续在南大会计系攻读研究生,我则在上海工作。对于未来的生活与就业地点,多番商讨后决定留在南京。为此,我断然放弃了刚有起色还算不错的工作,将户口重新迁回南京,并着手报考南大会计系研究生,准备“回炉再加工”。至此,刚刚偏离了会计专业的职场道路,又被生生拉了回来。
考研期间,成绩一直出众并且已取得CPA、ACCA等专业资格的夫人在我学习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最终如愿以偿,我成功考入中国会计名家杨雄胜教授门下攻读研究生,成为一名“杨门弟子”。杨老师博览强记与融会贯通的专业素养、敢于质疑与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理论突破与实践优化的创新意识,对我浅尝辄止的学习观和摇摆不定的事业观进行了修正与重塑。
研究生期间才真正开始沉下心来学习与研究。在学术方面,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国会计研究规范问题的一系列探讨,针对当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关于研究方法的争论,杨老师认为研究规范比研究方法更为重要,将“原创”与“后继”引入会计研究领域是确立会计研究规范的当务之急。在杨老师的引领下,我协助翻阅了《会计研究》杂志20余年(-年)的所有刊发论文,针对每一篇论文内容与主题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归纳。至今家中依然保存着一箱当时复印的《会计研究》论文,其中仅关于“会计本质”问题的探讨便有70余篇,“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和“会计控制论”等,百花齐放,学术争鸣,如今翻看依然可以不断深化对“会计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针对此问题的研究,杨老师带领我们研究团队在两年时间内先后在《会计研究》发表论文两篇,在《会计论坛》发表论文一篇。
除了学术探讨,研究生期间另外一个主题便是横向研究课题。当时恰逢“安然事件”爆发不久,国内针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