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特约撰稿专家:周启良
周启良,男,年生,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副教授,英语CET6级,金融(中级)专业经济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擅长计量经济学论文写作,担任过《中国人口科学》等CSSCI期刊论文的外审专家。
已在《中国人口科学》、《国际贸易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国际经贸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疆社会科学》、《亚太经济》、《西部论坛》、《西北人口》、《地域研究与开发》、《重庆高教研究》、《价格月刊》、《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卫生经济》、《商业时代》、《西安财经学院学报》、《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36篇。
主持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年度课题1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1项、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课题1项、广东省高职教育商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1项、中国物流学会课题1项、云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3项、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2项、《经济学》精品课程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镇间的真实差距与我国城镇化研究》(13BJL)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中、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真实差距、民工荒与我国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11YJA)的研究。
在高职院校从事科研并非一件容易事我是从普通二本医学本科毕业、工作9年后而转行攻读经济学硕士、博士的,硕士、博士毕业后的我都在高职院校任教。至于当初转行的原因,主要是我高中是文科生,对医学并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扎实的理化基础。我尽管硕士、博士都毕业于国内排名靠前的高校,但在高职院校从事科研并非一件容易事。我曾经问过自己的硕博士两位恩师以及一些CSSCI期刊外审专家,高职院校论文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难度有多大?他们的回答都是:很不容易。甚至有些CSSCI期刊规定只发本科院校老师的论文,从我自身发CSSCI期刊的论文的情况来看上,高职教师的论文发在CSSCI期刊上面一般一期至多只有一篇。其实,无论是否博士,或者博士毕业于高校,工作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想要论文发表在CSSCI期刊都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近5年内,我共发表了CSSCI期刊论文共8篇,其中有一篇发表在中国人口科学。我并不是在这表明我有多了不起,我只是想介绍些发文的经验,与大家共勉。我取得的一点点成功主要来源于我的导师们,我的同事、同学、同门和我自己。笔者的两位恩师都是高校教授,都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国际贸易问题等国内顶级经济期刊发表过不同数量的论文。同学、同门师兄也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等在国内较好的期刊上发表了一些论文。我算是比较差的了,但即便如此我也给一些CSSCI期刊当过审稿人。写以上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我虽然没有办法保证您看了我这篇文章就一定能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但可以保证会对您发论文写作和发表论文方面有一定帮助。投稿无数次被拒几乎都是没有创新或创新不足大家可能有人会错觉地认为,我能够发表CSSCI期刊论文是因为我的导师有名的原因吧。当然有一点肯定的是,我没有遇到这两位恩师,我的博士经历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但是我需要强调的是,我的论文发表并不是因为挂上导师的名字(事实上编辑部外审论文是双向盲审,作者和外审专家都不知对方为谁),而是关键在于论文的创新。当初我投稿无数次被拒的原因几乎都是论文没有创新或者创新不足。那么如何进行创新呢?首先,选题要创新。如何确定论文的选题呢?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自己苦思冥想来选题,最后发现想出来的题目早就被别人研究过无数次了。毫无疑问,经济学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凡是你抱着头能想出来的经济论文题目基本上是他人已研究过了的。第二种方法是幻想研究一个非常高大上或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题目,比如有学生曾经想研究公司股价的精准预测,这样就可以不干活而发大财;也有学生想研究RCEP背景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问题等等。其实,这些论文题目,是无法用短短的CSSCI期刊论文能够谈论清楚的。我选题思路的经验是,要明确经济学论文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先仔细观察一个经济现象,即现实中的经济难题;然后寻找前人对此经济问题的研究文献,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去阅读这些文献,再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前人研究的缺陷;如果您能弥补这一缺陷,哪怕是一点点的弥补,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创新。这就是说,经济学的论文选题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前人的研究是您研究的基础,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走得更远一些。即前人的研究是A,您的研究只要是A、就是一种成功。比如,中国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而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在跨区域、跨城市流动则又是一个普遍现象,劳动力流入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对产业结构升级必然是有影响的。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发现后,我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后却发现无数个学者已经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又有无数个学者研究了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多学者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那么如何进行选题创新呢?经过仔细阅读前人的文献和一番思索比较后,我发现很少有学者注意到一个城市流入的劳动力既有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这两类劳动力流入对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会有所不同,最后我决定研究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流动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差异,且获得了一些成功。因此,我们要善于从以往的文献中寻找创新,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我们并不需要去做前人未曾做过的研究,而只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前进一点点就可以谓之创新;我们看文献的时候,要崇拜前人、不要迷信前人,要批判性地阅读文献,如此才有创新的可能。其次,理论要创新。理论创新最初的形式是学术思想创新,这种学术更多地来源于师生见面讨论会。师生见面讨论是一种思想交流的机会,是一种学术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来源的机会。可以说,我导师对我影响非常深远的“聚集不经济”的学术思想,就是源于师生的见面讨论。导师的核心作用在于传授学术思想,正所谓的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当年我在读博期间,我们博士同门和我们勤奋的导师都是每周至少见面一次,导师要求我们频繁见面虽然会有一种压力,但每次师生的见面讨论,总能解决一些关键问题,总能给我们一些新思路和新思想,这也是论文写作的思路或核心思想。导师的学术思想也许会影响我们一辈子,或许会使我们受益一辈子。我建议各位在读的博士生一定要争取多与导师见面,要把和导师见面视作一种思想交流的机会,是一种论文创新来源的机会,不要认为导师为难学生、刁难学生。再次,实证要创新。如果您是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论文,那首先要搜集相关的数据,数据的来源有公开数据库(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半公开数据库(如中国私营企业调查、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等)、非公开数据(主要是指研究者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而收集的数据),如果能使用非公开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来进行实证,这就是一种创新。在获得数据之后,您要整理和处理数据、剔除一些不符合常规的数据和非数值的数据。然后,您要选用合理的计量模型和计量方法,其中最好的计量模型是运用数理方法推导出来的,这也是一种创新。但您也可以在过往相关研究的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加上您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