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称论文发表,提供国家级、省级论文发表。北大核心、科技核心论文发表,SCI发表。涵盖学科广,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四大检索收录。包录用包出刊,诚信第一,欢迎咨询!
创文服务
专注学术论文领域,学术与语言并重,深层次解决根本问题。诚信快捷,技术领先,服务领先。
目的研究原位和移位寄生联合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毁损手指的方法。方法自年至年收治27例拇指机器碾压伤患者,其中5例远端拇指完好,近端碾压毁损,近端放置VSD覆盖,远端予原位及移位寄生,存活后二期行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拇指。22例近、远端碾压严重,予一期VSD,二期行再造。结果22例再造及5例寄生均存活,1例寄生患者放弃二期修复。随访1~5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4例寄生手指中优1例,良2例,可1例;22例再造中良10例,可12例。Michigan手功能评价标准:寄生组平均80分;再造组平均71分。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寄生组优4例;再造组良18例,可4例。结论原位及移位寄生再植保留手指甲床及部分外形,复合组织移植后其功能、美观程度大于再造,足部破坏程度小于再造,为手指再植、再造提供新的途径。
目的探讨改良Steindler术在屈肘功能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年9月至年5月治疗因外伤致臂丛神经损伤后2年、遗留单纯性屈肘功能障碍的患者12例,均采用改良Steindler术重建屈肘功能;测量主动屈肘的活动范围及屈肘肌力,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肘关节功能评分试用标准评价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5年,患者的主动屈肘活动范围为40°~°、平均改善78.3°,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平均改善20分,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肘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平均改善7.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术后屈肘肌力达M3~M4,可提起0.5~3.0kg物体。结论改良Steindler术式以前臂屈肌为动力肌重建屈肘功能,能获得相对稳定、可靠的临床疗效。
目的总结采用甲皮瓣与第二足趾组合后行拇指再造的临床疗效。方法自年1月至年12月我科对12例拇指Ⅳ~Ⅴ度缺损患者采用甲皮瓣与第二足趾趾骨及肌腱组合再造。左手5例,右手7例。压砸伤致断指毁损3例,机器绞伤致拇指缺损7例,拇指再植后坏死2例。结果12例组合再造拇指全部存活,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3例,可2例。供足行走正常,无跛行、疼痛等后遗症。结论在功能和外形方面,足趾移植仍是拇、手指再造的最优方式。但由于第二足趾甲体偏小,中段狭细而两端粗大的外形,使再造后的拇手指外形欠佳,患者满意度下降。甲皮瓣与第二足趾趾骨及肌腱组合后再造拇指改善了这些缺陷,只牺牲第二足趾及部分趾,但术前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对功能和外形的要求及伤肢缺损程度等因素,以达到预期目的。
目的探讨不带血供的自体髂骨瓣移植交叉克氏针联合支具固定治疗青壮年舟骨腰部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方法自年1月至年8月,我们共收治18例舟骨腰部骨折骨不连患者。术前MRI检查评估均未伴舟骨近、远极缺血坏死。采用腕关节桡背侧切开,舟骨骨不连死骨清除,自体髂骨瓣移植填塞,交叉克氏针联合支具固定治疗。术后支具持续固定6周,随访观察,摄腕关节X线正侧位片,骨折线模糊后拔除克氏针。指导患者逐渐加强腕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舟骨腰部骨不连均愈合,其中2例延迟愈合,无并发舟骨坏死,腕关节稳定,16例腕关节疼痛消失,2例诉腕关节稍有疼痛不适,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后腕关节背伸38°~60°(平均52°),腕关节掌屈36°~60°(平均48°),腕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男性患者手握力为42.5~55.5kg(平均50.6kg),女性患者手握力为28.5~35.4kg(平均32.6kg),腕关节握力增加,均恢复原有工作。结论对于舟骨腰部骨折骨不连青壮年患者,采用不带血供的自体髂骨瓣移植交叉克氏针联合支具固定治疗,操作简单,腕关节局部损伤较小,疗效满意。